30年兴衰!这家陕西客车厂如何从出口王者到黯然退场?

栏目分类30年兴衰!这家陕西客车厂如何从出口王者到黯然退场?

你的位置:沙巴电竞合法吗 > 新闻动态 >

30年兴衰!这家陕西客车厂如何从出口王者到黯然退场?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7:19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
现在满大街跑的宇通、金龙客车,二十多年前在西北市场还得给咱陕西本土的"老大哥"让路!说起咸阳四达客车,老一辈跑长途的司机都记得:那车底盘跟飞机似的稳车顶二十年不漏水,连菲律宾人都抢着下订单。可谁能想到,这个带着军工基因的"客车传奇",最后却在高铁轰鸣中慢慢消失了?

这事得从1959年说起。那年我爸刚参加工作,跟着师傅去咸阳武功县的5702工厂学修飞机。那时候全国搞三线建设,陕西攒了不少带军工底子的企业——陕汽重卡、西沃客车、骊山客车,哪个背后没点部队背景?修了近三十年飞机,厂里老师傅们手底下的技术可了不得:飞机外壳的铆接工艺、机舱的密封技术、起落架的减震材料,全是宝贝。直到80年代中期,隔壁宝鸡的陕汽重卡已经开始造汽车底盘,厂里突然传来消息:咱要转型造大客车了!我爸跟我说,时好多人不理解:放着稳的飞机维修不干,为啥要去碰汽车这摊子?后来才知道,铁路跟不上客运需求,公路上全是缺胳膊少腿的老客车,跑一趟甘肃车顶能漏半桶水,市场缺口大得能装下整个渭河。

1986年第一辆"通达牌"SX680客车开出厂的时候,整个厂区都放起了鞭炮。我记得特别清楚,车头那道弧线跟飞机机翼似的,父亲特意带我去看车底:"你看这减震弹簧,跟飞机起落架一个原理,石子路能跑出柏油路的感觉。"靠着陕汽近在咫尺的底盘供应,加上飞机维修攒下的密封、减震技术,四达客车很快在西北打开了局面。最神的是车顶设计——别的车下雨漏水像筛子,四达把飞机舱门的密封胶条改良后用在车顶接缝,有次我坐长途车遇到暴雨,车顶居然纹丝不动,乘客们都开玩笑说这是"会跑的飞机舱"。

真正让四达扬名的是1989年的菲律宾国际招标会。那年我跟着厂里代表团去参展,亲眼看见SDJ6110车型往展场一停,外国客商围着底盘直打转——陕汽的结实底盘加上航空级的轻量化材料,同样载重下比日本车省油15%,比欧洲车便宜30%。场就签下75辆订单,这可是国内大客车第一次批量出口!到了90年代,四达更是跟着市场需求一路狂奔:后置发动机的SDJ6120刚解决夏天乘客被尾气熏的问题,高顶轻型的SDJ6470又盯上了短途客运;卧铺车型在新疆戈壁滩跑出了"移动旅馆"的名号,连西安到成都的长途司机都抢着要,说"开四达跑夜路,腰不酸脖子不疼"。

千禧年前后那几年,四达简直成了行业标杆。和澳大利亚合作搞的全铝车身Brave Lion威狮系列,在郑州宇通的"猛狮"面前也没输过技术——咱有航空级的复合材料,车身轻了20%,油耗低了15%,跑云贵高原爬坡比竞品快半档。可谁能想到,危机来得这么快?2005年我坐高铁从西安到郑州,1个多小时就到了,突然反应过来:以前坐客车得5个小时,谁还愿意花冤枉时间?更别说宇通、金龙靠着规模效应压价格,一辆车能比四达便宜3万多。父亲退休前回厂里转了转,叹气说:"咱技术还是硬,但人家年产10万辆,咱年产5000辆,成本根本压不住。"

2010年那个3亿元卖身计划失败的消息传来,我心里挺不是滋味。其实早几年就有预兆:街头跑的四达客车越来越少,取而代之的是贴着"宇通""金龙"标的新车。厂里也想过找厦门金龙合作,可人家看重的是规模产能,四达的高端技术在价格战面前显得有点"不合时宜"。最后一次去厂区,生锈的"四达汽车制造厂"牌子还挂在那儿,车间里只剩零星几个工人在修老车,曾经的出口冠军,就这么慢慢淡出了视线。

现在回头看,四达的事就像一面镜子:成也军工技术,败也规模短板。高铁抢走长途客运的蛋糕,行业从技术竞争变成产能比拼,没有及时跟上规模化浪潮的老厂,终究难敌时代洪流。但你说遗憾吗?至少在陕西客车制造业的记忆里,四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——第一个把国产客车开出国门,第一个把航空技术用在客车上,甚至在西沃、骊山相继谢幕之后,它依然是老司机们聊起"年好车"时绕不开的名字。

有时候路过公交站,看着来来往往的新能源客车,我总会想起父亲说的那句话:"技术再好,也得跟着市场跑。"四达的兴衰,何尝不是中国制造业无数传奇的缩影?你身边有没有这样曾经辉煌的本土企业?它们的事,是不是也藏着一代人的情怀与遗憾?